当时大公报没有去TW,而是去了香港,也许跟TW蒋介石集团的独裁和言论不自由有关系
现在还在出版的《大公报》香港版,创刊于一九三八年八月十三日,复刊于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五日,一直是香港地区著名的爱国进步报纸,曾被推崇为香港「舆论之领导」。(见一九四七年版《香港年鉴》)1994年大公网的创建,在香港成为最早的网络新闻媒体之一。香港《大公报》复刊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是一部爱国爱港报纸的历史。香港回归以前,为支持中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决策,香港回归以后,为香港特区的繁荣和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贡献是巨大的。
二00二年,《大公报》创刊一百周年。一个世纪以来,《大公报》以「坚持宣传正义 声音」为宗旨,以立论中肯,报道翔实为特色,在国际上建立了良好声誉。
原名陈喆,衡阳县渣江镇人。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九四九年随父陈致平由大陆到台湾。父亲陈致平是大学教授,母亲袁行恕出身书香门第。高中毕业后不久结婚生子,做主妇的同时开始尝试写作,其后步入职业作家行列,并进入电视、电影制作行业,其间婚姻破裂。现任丈夫为其经纪人、出版人,经营家庭作坊式的皇冠出版公司,琼瑶所有作品均由该公司出品。
中国台湾当代作家。原名陈喆,笔名琼瑶、心如、凤凰等。湖南衡阳人。她生逢战乱,1949年随家迁台湾,就读于台北师范附小及台北一女中。高中毕业后未能考取大学。16岁在台湾《晨光》杂志发表短篇小说《云影》。读高中时,先后发表200余篇文章 。1963年自传式长篇小说《窗外》出版,一举成名 。1963 ~ 1985年 ,共创作长篇小说 《幸运草》 、《烟雨蒙蒙》 、《 几度夕阳红 》、《彩云飞》 、《心有千千结》 、《在水一方》 、《月朦胧 ,鸟朦胧》 、《雁儿在林梢》、《碧云天》、《冰儿》等42部。美化人生的爱情理想是她小说的主旋律;曲折新奇、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是她小说引人入胜的主要手段;具有浓郁诗意、雅俗共赏的文学语言是她小说独具魅力的重要特点。因此她的言情小说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并有大量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片。
年历事迹
1947年九岁在上海《大公报》儿童版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十六岁时,用成人的口吻写的小说《云影》在《晨光》杂志发表。1957年台北第二女子中学毕业。1963年7月,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窗外》,从此跃登台湾文坛。她创作颇丰,作品已有数十部之多。许多作品都要再版十几甚至几十版,而且往往都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在台湾和海外拥有大量读者,尤其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
1942随家人由成都迁回故乡湖南省,其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迁回四川 ;
1947举家迁上海,在上海《大公报》发表其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 ;
1949迁往台湾台北,父亲任教于台北师大历史系,母亲任教于建国中学 ;
1959结婚 ;
1963在《皇冠》杂志刊出小说《窗外》,不久后出单行本,为琼瑶出版的第一本书
1964离婚 ;
1965作品首度搬上锦幕,包括《婉君表妹》,《菟丝花》,《烟雨蒙蒙》,《哑女情深》;
1968成立火鸟公司,拍摄《月满西楼》和《陌生人》(改编自小说《幸运草》) ;
1976成立巨星公司 ;
1979与平鑫涛结婚 ;
1985出版《冰儿》,唯一没有父母亲角色的小说 ;
1986推出电视连续剧《几度夕阳红》 ;
1988首度返回大陆 ;
1990出版《雪珂》,首部历史古装长篇小说 ;
《窗外》
《幸运草》
《六个梦》
《烟雨蒙蒙》
《菟丝花》1964年夏於台北
《几度夕阳红》1964年8月30日
《潮声》1964年底
《船》1965年7月15日於台北
《紫贝壳》1966年6月29日深夜
《寒烟翠》1966年3月18日於台北
《月满西楼》1966年暮秋
《剪剪风》1967年5月14日夜
《彩云飞》1968年3月9日黄昏於台北
《庭院深深》1969年3月25日黄昏於台北
《星河》1969年12月廿日晚初稿完稿/12月26日修正完毕
《水灵》1971年1月14日於台北
《白狐》1971年8月14日
《海鸥飞处》1972年3月20日午后於台北
《心有千千结》1972年12月29日夜初稿/1973年1月3日夜修正完毕
《一帘幽梦》1973年4月12日夜初稿於台北/1973年5月8日午后修正完毕
《浪花》1973年4月12日夜初稿於台北/1973年5月8日午后修正完毕
《碧云天》1974年1月9日夜初稿完稿/1974年1月29日修正完毕
《女朋友》1974年5月初稿完稿/1975年3月7日再稿完稿
《在水一方》1975年1月15日黄昏初稿完稿/1975年1月29日凌晨再稿完稿/1975年2月6日深夜三度修/1976年3月13日黄昏四度改定
《秋歌》1975年8月13日夜初稿完稿/1975年8月21日夜初度修正/1975年8月28日二度修正
《人在天涯》1976年3月5日夜
《我是一片云》1976年4月8日黄昏初稿完稿/1976年4月15日午后一度修正/1976年4月22日晚二度修正
《月朦胧鸟朦胧》1976年9月26日凌晨初稿完稿/1976年10月1日晚一度修正/1976年10月21日再度修正
《雁儿在林梢》1976年9月20初稿完稿/1976年10月1日晚一度修正/1976年10月21日再度修正
《一颗红豆》1977年11月27日深夜初稿完稿/1978年1月12日黄昏修正
《彩霞满天》1978年4月17日黄昏初稿完稿/1978年5月11日黄昏初度修正
《金盏花》1978年11月27日深夜初稿完稿/1979年1月17日初度修正/1979年2月16日二度修正
《梦的衣裳》1979年5月15日夜初稿完稿/1979年7月22日初度修正
《聚散两依依》1979年12月3日午后初稿完稿/1979年12月18日晚改写完稿/1980年4月24日最后修正
《却上心头》1980年8月11日夜初稿完稿於可园/1980年8月27日夜修正於可园
《问斜阳》1980年12月9日初稿完稿於可园/1981年2月23日黄昏修正於可园
《燃烧吧!火鸟》1981年5月12日黄昏初台北可园/1981年8月4日深夜修正於台北可园
《昨夜之灯》1981年11月30日夜初稿完稿於台北可园/1982年3月1日深夜初度修正於台北可园/1982年3月5日午后再度修正於台北可园
《匆匆,太匆匆》1982年9月16日午后写於台北可园
《失火的天堂》1983年6月14日凌晨初稿完成於台北可园/1983年8月28日深夜修正完成於台北可园/1983年10月4日夜再度修正於台北可园
《冰儿》1985年7月4日初稿完稿於台北可园/1985年8月17日修正於台北可园
《剪不断的乡愁》1988年10月15日写於台北可园
《我的故事》1989年2月14日黄昏完稿於台北可园/1989年5月11日修正于长沙华天酒店
《雪珂》1990年10月15日完稿於台北可园/1990年11月5日修正於台北可园
《望夫崖》1990年12月21日完稿於台北可园/1991年1月31日修正於台北可园
《青青河边草》1992年1月8日完稿於台北可园/1992年1月17日修正於台北可园
《梅花三弄系列》:《梅花烙》1993年7月26日於台北可园、《水云间》1993年8月26日於台北可园/1993年9月3日修正於台北可园(《鬼丈夫》由彭树君执笔改写)
《两个永恒系列》:《新月格格》1994年6月22日完稿于台北可园、《烟锁重楼》1994年8月10日完稿於台北可园
《两个天堂系列》:《还珠格格I》1997年7月19日完稿於台北可园/1997年7月30日修正於台北可园、《苍天有泪》1997年10月14日完稿於台北可园/1997年11月5日修正於台北可园
《还珠格格II》
《还珠格格III天上人间》
《又见一帘幽梦》
作者郭枫简介
郭枫,江苏徐州人,台湾著名诗人和散文家,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到台湾后,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
郭枫 现任《新地文学》双月刊社长兼总编辑.高中时代,他在《宝岛文艺》发表长篇叙事诗《北方》即倍受文坛瞩目.1950年起,他成为《半月文艺》,《中国文艺》,《大公报》,《时代青年》,《野风》,《宝岛》等刊物的主要撰稿人.1988年开始,他为台湾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交流日夜奔忙,并在北京大学设立"郭枫文学奖".作品出版散文集:《早春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海之歌》;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等.
郭枫主要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
郭枫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士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跎?,(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赊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士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关郭枫写作特色的艺术评价
诗人叶笛说:"郭枫是以唐吉科德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的信仰面对人生."他的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作的散文就像一首怀乡的赋,有诗情之美.
郭枫
开放分类: 文学、人物、文学家、作家、中国作家
《新地文学》双月刊社长
[编辑本段]
原名郭少鸣, 现任《新地文学》双月刊社长兼总编辑.高中时代,他在《宝岛文艺》发表长篇叙事诗《北方》即倍受文坛瞩目.1950年起,他成为《半月文艺》,《中国文艺》,《大公报》,《时代青年》,《野风》,《宝岛》等刊物的主要撰稿人.1988年开始,他为台湾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交流日夜奔忙,并在北京大学设立"郭枫文学奖".作品出版散文集:《早春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海之歌》;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等.
1933年生于江苏徐州,1950年来台就读台北师大附中,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亿,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士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脍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士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扩、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还有《草虫的村落》被纳入人教版6年级上册教科书。郭枫的《空山鸟语》写出了他对欢乐自由的向往,收录于北京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
诗人叶笛说:"郭枫是以唐吉科德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的信仰面对人生."他的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作的散文就像一首怀乡的赋,有诗情之美.
郭枫是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亿,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士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脍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士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扩、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澳门报纸 文汇报(香港) 商业周刊 星岛日报 香港商报 国语日报
民生报 大公报 明报 民生报 台湾工商时报
台湾新闻 南华早报 澳门日报 中国新闻社 (美国)天天日报
联合早报 南洋商报 美中时报 星洲日报 中华导报
国际时报 朝日新闻 明镜日报 唐人街 (新加坡)商报
澳门日报 港澳台快讯
www.relaxsoft.net/wlsk/
都是不错的报纸
澳门日报是澳门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 澳门华侨报 澳门华侨报在澳门有较多读者的中文报纸,包括
2017年5月13日台湾向美国采购的两艘美军退役的“佩里”级护卫舰“铭传”与“逢甲”历经两个多月航程,绕了半个地球,终于驶进高雄左营军港。台媒欢呼“反潜战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有军事专家认为,“佩里”级护卫舰能够帮助台湾提升一点战斗力,但总体来说是一款非常落后的军舰,属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爷舰”,不过也绝非防御型武器。因此,这一事件严重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大陆一定坚决反对,美军应当遵守承诺,不向台湾出售攻击性武器。
美军这两艘“佩里级”导弹护卫舰于13日抵台,“铭传”舰首先缓缓进入高雄左营军港,随后是“逢甲”,台军方安排两艘拖船喷水迎接。因适逢“母亲节”前夕,军方特别安排接舰官兵家属到码头迎接。台“海军司令部”称,去年5月接舰官兵陆续赴美,历经十几个月努力,顺利完成各阶段的工程及测试,办理成军典礼后将会正式加入海军战斗序列。“佩里”级护卫舰是美国海军在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导弹护卫舰,舰上配备“标准1”型防空导弹,具备海上区域防空能力,舰上可搭载两架反潜直升机与拖曳声呐,因此也担负海上反潜作战,也可负责舰队的防卫战力,属于多功能战斗舰种。
台媒的报道中提到,这两艘军舰原本是美国“佩里”级舰“泰勒”号和“加里”号,为美国海军经过演训验证的性能优越军舰,与台现役“成功”级军舰许多系统及武器配备通用。舰上搭载的拖曳声呐是美国海军现役装备,且具备活动目标分析能力,能有效侦测他方潜艇在台湾海峡的行踪。据《联合报》14日介绍,美国政府于2012年通知可释出4艘“佩里”级,台方决定采购两艘服役中的“热舰”,以减少重新启封成本,预算为55亿元新台币,当时看算是“热舰”。
不过由于美方作业延宕,直到2015年才完成许可手续,两舰已于当年从美军淘汰,由“热舰变成冷舰”,结果造成台方接舰成本与工作量大增,两艘护卫舰的启封工程被迫改为返台之后再进行,要再过14个月才会正式成军,也就是明年7月。在谈到军舰命名时,《联合报》回顾称,台湾“成功”级一般是以历史名将命名,先前马当局替两舰命名时,既要维持传统,又怕被说“反本土”,煞费苦心,没想到为两艘美军淘汰的战舰命名还如此费事。
当时命名的时候,时任“海军司令”陈永康主张用“葆祯”与“福星”,以纪念沈葆祯与罗福星,后来的“国防部长”高广圻决定用“铭传”与“逢甲”,以纪念刘铭传和丘逢甲,其中刘铭传为台湾省首任巡抚,丘逢甲是抗日志士。蔡当局上台后,“国防部长”冯世宽表示尊重前任决定不再改名。台海军对军舰舷号设定的传统,即最末尾数字一定不能是4,所有舷号数字的加总不能是4,末两位数字合计也不能是4,这是为了让官兵心中不要有忌讳,意思是这个数字不吉利。
为什么说此次台军购买美军两艘“佩里级”导弹护卫舰是“挨宰”呢?我们援引香港《大公报》14日军事专家的话称,此次台湾购置的“泰勒”号和“加里”号舰龄已近30年,而且之前美国曾以象征性的价格将“佩里”级护卫舰“送给”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等,而对台湾却索要55亿新台币,明显是坐地起价,宰“土豪”。因此这次台湾高价购买“老古董”真是“花了冤枉钱,做了冤大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变相交保护费。
香港媒体报道,“佩里”级护卫舰虽已退役,但其发射架仍能发射武器,还可以搭载反舰导弹,因此它仍是一种全方位的进攻型武器,而绝非防御型武器。因此这一事件严重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不过,虽然该舰能够帮助台湾提升一些战斗力,但已经非常落后,在真实的海战中,它的生存力比较弱,发现敌方很困难,对敌方反舰导弹的防御能力也比较差,毕竟是美军用了30年而淘汰的舰种,恐怕也只有台军才会花大价钱收买美军的“破烂”了。
李纯青(1908-1990),乳名煊炉,笔名寒飞、吕煊、孔白之、杜微、何家通等,福建省安溪县龙涓乡人。 其祖父、父亲均从事茶叶生意,来往于安溪和台湾之间,定居于台北大稻埕下奎府町。
1918年冬,李纯青随父东渡台北,1922年因不愿做日本臣民,拒绝申办台籍,返回故里续学。1925年考入集美师范学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1929年考入上海大陆大学,旋转南京中央政治大学社会系就读。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春回安溪崇德中学任教。学校因民军混战被迫停课后调往厦门任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福建省闽南分会组织部长,参与筹划和组建中共安(溪)南(安)同(安)边区特支组织,指导并安排干部组建安南同边区红军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经组织安排和华侨资助,进入东京日本大学社会系留学。“七·七”事变后毅然回国投入抗日洪流,辗转上海、香港、重庆,担任《大公报》专栏记者,撰写了大量宣传抗日的社评、短评和专栏政论文章,是当时著名的日本问题专家和政论家。1943年1月至5月,根据当时的国际动向,连续撰文反对外国计划占领台湾的企图,同年11月8日在重庆参加台湾革命同盟会第三次代表大会,起草了要求台湾归宗中国的宣言。
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0月5日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前往台湾,接触各界人士,介绍大陆的政治形势,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并在台湾出版《献曝》一书,主编《台湾评论》杂志。1946年冬返回上海,任职《大公报》评论员并主编《时代青年》周刊。1948年11月到香港主持《大公报》,1949年3月任天津《进步日报》(天津《大公报》改名)副总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大公报》副总编辑、天津《大公报》副社长,1954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研究室和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1954年6月12日加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任第一、二、三届台盟总部副主席。从1954年至1957年2月,发表有关台湾的政论文多篇,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等分裂祖国的言论。
1957年因“反右”扩大化受到错误批判和处分。“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冲击。1977年11月恢复主持“台盟”工作。
1987年11月退居二线,转任台盟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当时大公报没有去TW,而是去了香港,也许跟TW蒋介石集团的独裁和言论不自由有关系
现在还在出版的《大公报》香港版,创刊于一九三八年八月十三日,复刊于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五日,一直是香港地区著名的爱国进步报纸,曾被推崇为香港「舆论之领导」。(见一九四七年版《香港年鉴》)1994年大公网的创建,在香港成为最早的网络新闻媒体之一。香港《大公报》复刊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是一部爱国爱港报纸的历史。香港回归以前,为支持中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决策,香港回归以后,为香港特区的繁荣和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贡献是巨大的。
二00二年,《大公报》创刊一百周年。一个世纪以来,《大公报》以「坚持宣传正义 声音」为宗旨,以立论中肯,报道翔实为特色,在国际上建立了良好声誉。
原名陈喆,衡阳县渣江镇人。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九四九年随父陈致平由大陆到台湾。父亲陈致平是大学教授,母亲袁行恕出身书香门第。高中毕业后不久结婚生子,做主妇的同时开始尝试写作,其后步入职业作家行列,并进入电视、电影制作行业,其间婚姻破裂。现任丈夫为其经纪人、出版人,经营家庭作坊式的皇冠出版公司,琼瑶所有作品均由该公司出品。
中国台湾当代作家。原名陈喆,笔名琼瑶、心如、凤凰等。湖南衡阳人。她生逢战乱,1949年随家迁台湾,就读于台北师范附小及台北一女中。高中毕业后未能考取大学。16岁在台湾《晨光》杂志发表短篇小说《云影》。读高中时,先后发表200余篇文章 。1963年自传式长篇小说《窗外》出版,一举成名 。1963 ~ 1985年 ,共创作长篇小说 《幸运草》 、《烟雨蒙蒙》 、《 几度夕阳红 》、《彩云飞》 、《心有千千结》 、《在水一方》 、《月朦胧 ,鸟朦胧》 、《雁儿在林梢》、《碧云天》、《冰儿》等42部。美化人生的爱情理想是她小说的主旋律;曲折新奇、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是她小说引人入胜的主要手段;具有浓郁诗意、雅俗共赏的文学语言是她小说独具魅力的重要特点。因此她的言情小说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并有大量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片。
年历事迹
1947年九岁在上海《大公报》儿童版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十六岁时,用成人的口吻写的小说《云影》在《晨光》杂志发表。1957年台北第二女子中学毕业。1963年7月,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窗外》,从此跃登台湾文坛。她创作颇丰,作品已有数十部之多。许多作品都要再版十几甚至几十版,而且往往都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在台湾和海外拥有大量读者,尤其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
1942随家人由成都迁回故乡湖南省,其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迁回四川 ;
1947举家迁上海,在上海《大公报》发表其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 ;
1949迁往台湾台北,父亲任教于台北师大历史系,母亲任教于建国中学 ;
1959结婚 ;
1963在《皇冠》杂志刊出小说《窗外》,不久后出单行本,为琼瑶出版的第一本书
1964离婚 ;
1965作品首度搬上锦幕,包括《婉君表妹》,《菟丝花》,《烟雨蒙蒙》,《哑女情深》;
1968成立火鸟公司,拍摄《月满西楼》和《陌生人》(改编自小说《幸运草》) ;
1976成立巨星公司 ;
1979与平鑫涛结婚 ;
1985出版《冰儿》,唯一没有父母亲角色的小说 ;
1986推出电视连续剧《几度夕阳红》 ;
1988首度返回大陆 ;
1990出版《雪珂》,首部历史古装长篇小说 ;
《窗外》
《幸运草》
《六个梦》
《烟雨蒙蒙》
《菟丝花》1964年夏於台北
《几度夕阳红》1964年8月30日
《潮声》1964年底
《船》1965年7月15日於台北
《紫贝壳》1966年6月29日深夜
《寒烟翠》1966年3月18日於台北
《月满西楼》1966年暮秋
《剪剪风》1967年5月14日夜
《彩云飞》1968年3月9日黄昏於台北
《庭院深深》1969年3月25日黄昏於台北
《星河》1969年12月廿日晚初稿完稿/12月26日修正完毕
《水灵》1971年1月14日於台北
《白狐》1971年8月14日
《海鸥飞处》1972年3月20日午后於台北
《心有千千结》1972年12月29日夜初稿/1973年1月3日夜修正完毕
《一帘幽梦》1973年4月12日夜初稿於台北/1973年5月8日午后修正完毕
《浪花》1973年4月12日夜初稿於台北/1973年5月8日午后修正完毕
《碧云天》1974年1月9日夜初稿完稿/1974年1月29日修正完毕
《女朋友》1974年5月初稿完稿/1975年3月7日再稿完稿
《在水一方》1975年1月15日黄昏初稿完稿/1975年1月29日凌晨再稿完稿/1975年2月6日深夜三度修/1976年3月13日黄昏四度改定
《秋歌》1975年8月13日夜初稿完稿/1975年8月21日夜初度修正/1975年8月28日二度修正
《人在天涯》1976年3月5日夜
《我是一片云》1976年4月8日黄昏初稿完稿/1976年4月15日午后一度修正/1976年4月22日晚二度修正
《月朦胧鸟朦胧》1976年9月26日凌晨初稿完稿/1976年10月1日晚一度修正/1976年10月21日再度修正
《雁儿在林梢》1976年9月20初稿完稿/1976年10月1日晚一度修正/1976年10月21日再度修正
《一颗红豆》1977年11月27日深夜初稿完稿/1978年1月12日黄昏修正
《彩霞满天》1978年4月17日黄昏初稿完稿/1978年5月11日黄昏初度修正
《金盏花》1978年11月27日深夜初稿完稿/1979年1月17日初度修正/1979年2月16日二度修正
《梦的衣裳》1979年5月15日夜初稿完稿/1979年7月22日初度修正
《聚散两依依》1979年12月3日午后初稿完稿/1979年12月18日晚改写完稿/1980年4月24日最后修正
《却上心头》1980年8月11日夜初稿完稿於可园/1980年8月27日夜修正於可园
《问斜阳》1980年12月9日初稿完稿於可园/1981年2月23日黄昏修正於可园
《燃烧吧!火鸟》1981年5月12日黄昏初台北可园/1981年8月4日深夜修正於台北可园
《昨夜之灯》1981年11月30日夜初稿完稿於台北可园/1982年3月1日深夜初度修正於台北可园/1982年3月5日午后再度修正於台北可园
《匆匆,太匆匆》1982年9月16日午后写於台北可园
《失火的天堂》1983年6月14日凌晨初稿完成於台北可园/1983年8月28日深夜修正完成於台北可园/1983年10月4日夜再度修正於台北可园
《冰儿》1985年7月4日初稿完稿於台北可园/1985年8月17日修正於台北可园
《剪不断的乡愁》1988年10月15日写於台北可园
《我的故事》1989年2月14日黄昏完稿於台北可园/1989年5月11日修正于长沙华天酒店
《雪珂》1990年10月15日完稿於台北可园/1990年11月5日修正於台北可园
《望夫崖》1990年12月21日完稿於台北可园/1991年1月31日修正於台北可园
《青青河边草》1992年1月8日完稿於台北可园/1992年1月17日修正於台北可园
《梅花三弄系列》:《梅花烙》1993年7月26日於台北可园、《水云间》1993年8月26日於台北可园/1993年9月3日修正於台北可园(《鬼丈夫》由彭树君执笔改写)
《两个永恒系列》:《新月格格》1994年6月22日完稿于台北可园、《烟锁重楼》1994年8月10日完稿於台北可园
《两个天堂系列》:《还珠格格I》1997年7月19日完稿於台北可园/1997年7月30日修正於台北可园、《苍天有泪》1997年10月14日完稿於台北可园/1997年11月5日修正於台北可园
《还珠格格II》
《还珠格格III天上人间》
《又见一帘幽梦》
作者郭枫简介
郭枫,江苏徐州人,台湾著名诗人和散文家,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到台湾后,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
郭枫 现任《新地文学》双月刊社长兼总编辑.高中时代,他在《宝岛文艺》发表长篇叙事诗《北方》即倍受文坛瞩目.1950年起,他成为《半月文艺》,《中国文艺》,《大公报》,《时代青年》,《野风》,《宝岛》等刊物的主要撰稿人.1988年开始,他为台湾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交流日夜奔忙,并在北京大学设立"郭枫文学奖".作品出版散文集:《早春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海之歌》;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等.
郭枫主要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
郭枫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士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跎?,(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赊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士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关郭枫写作特色的艺术评价
诗人叶笛说:"郭枫是以唐吉科德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的信仰面对人生."他的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作的散文就像一首怀乡的赋,有诗情之美.
郭枫
开放分类: 文学、人物、文学家、作家、中国作家
《新地文学》双月刊社长
[编辑本段]
原名郭少鸣, 现任《新地文学》双月刊社长兼总编辑.高中时代,他在《宝岛文艺》发表长篇叙事诗《北方》即倍受文坛瞩目.1950年起,他成为《半月文艺》,《中国文艺》,《大公报》,《时代青年》,《野风》,《宝岛》等刊物的主要撰稿人.1988年开始,他为台湾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交流日夜奔忙,并在北京大学设立"郭枫文学奖".作品出版散文集:《早春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海之歌》;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等.
1933年生于江苏徐州,1950年来台就读台北师大附中,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亿,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士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脍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士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扩、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还有《草虫的村落》被纳入人教版6年级上册教科书。郭枫的《空山鸟语》写出了他对欢乐自由的向往,收录于北京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
诗人叶笛说:"郭枫是以唐吉科德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的信仰面对人生."他的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作的散文就像一首怀乡的赋,有诗情之美.
郭枫是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亿,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士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脍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士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扩、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澳门报纸 文汇报(香港) 商业周刊 星岛日报 香港商报 国语日报
民生报 大公报 明报 民生报 台湾工商时报
台湾新闻 南华早报 澳门日报 中国新闻社 (美国)天天日报
联合早报 南洋商报 美中时报 星洲日报 中华导报
国际时报 朝日新闻 明镜日报 唐人街 (新加坡)商报
澳门日报 港澳台快讯
www.relaxsoft.net/wlsk/
都是不错的报纸
澳门日报是澳门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 澳门华侨报 澳门华侨报在澳门有较多读者的中文报纸,包括
2017年5月13日台湾向美国采购的两艘美军退役的“佩里”级护卫舰“铭传”与“逢甲”历经两个多月航程,绕了半个地球,终于驶进高雄左营军港。台媒欢呼“反潜战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有军事专家认为,“佩里”级护卫舰能够帮助台湾提升一点战斗力,但总体来说是一款非常落后的军舰,属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爷舰”,不过也绝非防御型武器。因此,这一事件严重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大陆一定坚决反对,美军应当遵守承诺,不向台湾出售攻击性武器。
美军这两艘“佩里级”导弹护卫舰于13日抵台,“铭传”舰首先缓缓进入高雄左营军港,随后是“逢甲”,台军方安排两艘拖船喷水迎接。因适逢“母亲节”前夕,军方特别安排接舰官兵家属到码头迎接。台“海军司令部”称,去年5月接舰官兵陆续赴美,历经十几个月努力,顺利完成各阶段的工程及测试,办理成军典礼后将会正式加入海军战斗序列。“佩里”级护卫舰是美国海军在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导弹护卫舰,舰上配备“标准1”型防空导弹,具备海上区域防空能力,舰上可搭载两架反潜直升机与拖曳声呐,因此也担负海上反潜作战,也可负责舰队的防卫战力,属于多功能战斗舰种。
台媒的报道中提到,这两艘军舰原本是美国“佩里”级舰“泰勒”号和“加里”号,为美国海军经过演训验证的性能优越军舰,与台现役“成功”级军舰许多系统及武器配备通用。舰上搭载的拖曳声呐是美国海军现役装备,且具备活动目标分析能力,能有效侦测他方潜艇在台湾海峡的行踪。据《联合报》14日介绍,美国政府于2012年通知可释出4艘“佩里”级,台方决定采购两艘服役中的“热舰”,以减少重新启封成本,预算为55亿元新台币,当时看算是“热舰”。
不过由于美方作业延宕,直到2015年才完成许可手续,两舰已于当年从美军淘汰,由“热舰变成冷舰”,结果造成台方接舰成本与工作量大增,两艘护卫舰的启封工程被迫改为返台之后再进行,要再过14个月才会正式成军,也就是明年7月。在谈到军舰命名时,《联合报》回顾称,台湾“成功”级一般是以历史名将命名,先前马当局替两舰命名时,既要维持传统,又怕被说“反本土”,煞费苦心,没想到为两艘美军淘汰的战舰命名还如此费事。
当时命名的时候,时任“海军司令”陈永康主张用“葆祯”与“福星”,以纪念沈葆祯与罗福星,后来的“国防部长”高广圻决定用“铭传”与“逢甲”,以纪念刘铭传和丘逢甲,其中刘铭传为台湾省首任巡抚,丘逢甲是抗日志士。蔡当局上台后,“国防部长”冯世宽表示尊重前任决定不再改名。台海军对军舰舷号设定的传统,即最末尾数字一定不能是4,所有舷号数字的加总不能是4,末两位数字合计也不能是4,这是为了让官兵心中不要有忌讳,意思是这个数字不吉利。
为什么说此次台军购买美军两艘“佩里级”导弹护卫舰是“挨宰”呢?我们援引香港《大公报》14日军事专家的话称,此次台湾购置的“泰勒”号和“加里”号舰龄已近30年,而且之前美国曾以象征性的价格将“佩里”级护卫舰“送给”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等,而对台湾却索要55亿新台币,明显是坐地起价,宰“土豪”。因此这次台湾高价购买“老古董”真是“花了冤枉钱,做了冤大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变相交保护费。
香港媒体报道,“佩里”级护卫舰虽已退役,但其发射架仍能发射武器,还可以搭载反舰导弹,因此它仍是一种全方位的进攻型武器,而绝非防御型武器。因此这一事件严重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不过,虽然该舰能够帮助台湾提升一些战斗力,但已经非常落后,在真实的海战中,它的生存力比较弱,发现敌方很困难,对敌方反舰导弹的防御能力也比较差,毕竟是美军用了30年而淘汰的舰种,恐怕也只有台军才会花大价钱收买美军的“破烂”了。
李纯青(1908-1990),乳名煊炉,笔名寒飞、吕煊、孔白之、杜微、何家通等,福建省安溪县龙涓乡人。 其祖父、父亲均从事茶叶生意,来往于安溪和台湾之间,定居于台北大稻埕下奎府町。
1918年冬,李纯青随父东渡台北,1922年因不愿做日本臣民,拒绝申办台籍,返回故里续学。1925年考入集美师范学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1929年考入上海大陆大学,旋转南京中央政治大学社会系就读。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春回安溪崇德中学任教。学校因民军混战被迫停课后调往厦门任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福建省闽南分会组织部长,参与筹划和组建中共安(溪)南(安)同(安)边区特支组织,指导并安排干部组建安南同边区红军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经组织安排和华侨资助,进入东京日本大学社会系留学。“七·七”事变后毅然回国投入抗日洪流,辗转上海、香港、重庆,担任《大公报》专栏记者,撰写了大量宣传抗日的社评、短评和专栏政论文章,是当时著名的日本问题专家和政论家。1943年1月至5月,根据当时的国际动向,连续撰文反对外国计划占领台湾的企图,同年11月8日在重庆参加台湾革命同盟会第三次代表大会,起草了要求台湾归宗中国的宣言。
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0月5日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前往台湾,接触各界人士,介绍大陆的政治形势,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并在台湾出版《献曝》一书,主编《台湾评论》杂志。1946年冬返回上海,任职《大公报》评论员并主编《时代青年》周刊。1948年11月到香港主持《大公报》,1949年3月任天津《进步日报》(天津《大公报》改名)副总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大公报》副总编辑、天津《大公报》副社长,1954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政策研究室和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1954年6月12日加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任第一、二、三届台盟总部副主席。从1954年至1957年2月,发表有关台湾的政论文多篇,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等分裂祖国的言论。
1957年因“反右”扩大化受到错误批判和处分。“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冲击。1977年11月恢复主持“台盟”工作。
1987年11月退居二线,转任台盟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